“我们的团队发展优化了一种无痛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早期检测,已经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现在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产品进入市场。”来自清华大学生物力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张潇在台上分享创业点子,并且招募团队。

这不是创业路演现场,而是张潇在2017年春季学期选修的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与创业:硅谷洞察》是清华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硅谷的互联网巨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程。

课程中,200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自由组建5人团队,分别担任项目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营销官(CMO)、首席设计官(CDO)、首席品牌官(CBO)、首席技术官(CTO)5个角色,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和理论结合展开小组讨论,完善商业计划书,在学期末完成最终项目汇报展示。

张潇之前并没有学习过商科课程,这也是她第一次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创新创业。她在课程中所选的创业项目,正是来自她的实验室。

“我希望把自己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我之前注重解决技术问题,希望在这门课上了解如何把科技成果商业化。”张潇说。

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发芽

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清华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3年4月,由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牵头,全校14个院系共建的“清华x-lab”成立,通过提供课程、讲座、比赛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看来,清华大学在许多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很多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这种“一条腿”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认知加强以后,他们会有更好的平衡,以备日后在创新创业的探索中“走起来”。

“我知道很多学生在实验室研究的一些数据,比国际同行,比如硅谷那边的科技创业公司还要好,他们的内心也蕴藏着很大的创新创业的愿望。学生们心中的这些创新创业的种子需要好的生态体系、土壤环境,才有机会发芽、成长。”毛东辉说,希望给学生构建一个创新教育的生态系统,提供课程的学习机会、跟导师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创新创业遇到的难题。

创业课教什么?

越来越多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如何打造有意义的创业课程?创业这门课究竟应该由谁来教,怎么教?很多高校也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今年三月,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进到校园、站上讲台,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林蕙青说,教育部正在推动各地各高校遴选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课教师。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将搭建网上平台,年底前基本建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据毛东辉介绍,清华开设了十多个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并在不断丰富中。这些课程设置注重针对性,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各种“养分”。

毛东辉说,我们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商业经验,只管创业,公司产品都准备上市了,可能商标都没注册,知识产权专利也没有保护,这样的创业可能会遭到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如侵权诉讼。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设计了《知识产权创新与战略》这门课程。

“这个课程设计出来之后,我们又邀请了像高通、IBM、百度、腾讯等大公司的多位首席知识产权官来联合讲这个课程,讲他们在大公司、行业里面是如何重视和布局他们的专利、知识产权。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了。”

创业课程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补足大学生人脉资源不足这一短板。

清华大学电子系大三学生胡昌然专注计算机自动作曲,他正在从事这一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应用的创业实践。由于仍在创业策划初期,他希望在这种互动性高的创业课程中结识更多和他一样有创业意愿的伙伴。

“在创业课上,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专业领域,互相交流观点会使彼此对创业问题的了解更加全面;另外,如果可以找到今后创业中能够深度合作的同学就更好了。”胡昌然说。